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加快发展定制公交 助推吉林省交通升级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8-08 09:24:00
  • 字体:

《决策咨询》编辑部  宗琳

  定制公交是常规公交的补充,是公共交通的服务升级。它通过大数据应用及智能算法等技术的实现,通过线上预约、拼车同行、智能调度等创新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舒适、优质的服务,属于公益性、高科技、按需服务的新型公共交通服务,与智慧公交相辅相成。《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引导绿色公交出行,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发展定制公交对提升城市公交出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吉林省定制公交交通现状

  近年来,我省在定制公交方面已做出积极有益探索,如长春市4月7号新开通四条通学定制公交线路,每条线路1台车,配备一名照管员。4条线路分别为:宽城区天津路小学、南京路小学1、2号线,南关区103中学(亚泰校区)和师大附中新城校区通学定制公交。通学定制公交在早晚上下学期间运营,使用学生卡票价1元,现金2元,从此前开通的8条线路运行情况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学校门前交通压力明显减小。今年还将计划开通20条通学定制公交线路。

  长春市交通运输和文旅部门围绕市内商圈和外围景区,开通11条旅游定制公交线路,于5月1日正式试运营,其中市内至外围景区9条,市内串联商圈和景点线路2条,与此同时,长春市正在开发建设网络预约行程的定制公交平台,计划今年内投入使用,旨在倡导集约化出行,减少私家车,缓解交通拥堵,同时为乘客提供“点对点”、“一站式”的出行方式。

  吉林市交通运输局在常规公交运行基础上,开通校园定制、企业定制、拥军定制、旅游专线、夜直公交、街巷微公交等“定制”和“特色”服务,以及针对冰雪旅游热推出的“霓虹巴士”。目前,该市共运营定制公交线路22条、特色公交线路17条。现阶段运营中的校园定制线路共7条,运营34班次/日,运送学生约2000人次/日。为服务吉林市招商引资和工业产业园区建设需求,“量身打造”企业定制公交线路13条,线路运营29班次/日,运送企业职工约1100人次/日。为提升现役军人的交通出行便捷性,开通2条拥军定制专线,逢周六、日及节假日,根据需求组织运营,提供专属化的公交出行服务。

  二、发展定制公交的短板

  首先,公共汽电车出行吸引力有所下降,部分地区公交公司出现经营困境。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公交服务在城市数据治理体系内有服务资源分散、服务覆盖面广、数据动态变化大、行业规制性强、服务质量要求高、运行易受干扰等明显特征。从全国来看,许多城市公交客运量只占到历史最高年份的一半左右。数据显示,2014年—2019 年,坐公交车的人每年都在减少,每年同比降幅在0.8%—3.6%不等。2020年以来,原本平缓下降的公交客流量开始大幅下降,到去年,全国常规公交客运量只有2014年的45.2%。与此同时,公交车票价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普遍维持在1—3元的标准,导致运营收入难以实现增长,吉林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其次,网络衔接不够完善,“最后一公里”问题较为突出,对于城市轨道、公共汽电车和慢行交通“三网融合”缺乏系统性分析。在乡镇及偏远山区,交通网络融合尚处于起步甚至空白阶段。此外,出行信息服务有待提升,出行支付系统、数据资源和运营调度有待进一步整合,部分公交调度系统功能单一,运营服务产生数据无法有效利用,也造成了运力和需求匹配度低、车辆荷载不均衡等问题。

  三、各地发展定制公交先进经验

  江苏无锡开通了一批“地铁一到,公交即发”模式的定制接驳线。这批接驳线的首末班时间都与相应的地铁线路首末班一致,发车间隔与地铁的班次间隔精准匹配,开通后客流量稳定增长。今年初,无锡微巴18号线投运,新线路连接地铁1号线与4号线,通过微循环方式加密公交服务,为周边居民提供“门到门”服务,高峰期甚至还要排队等车。

  山东淄博定制公交线路已达289条,其中助学专线138条、助企专线132条、旅游专线15条、健康专线3条、乡村振兴专线1条,建立起一个涉足数个领域的定制公交线网。由淄博市委、市政府指导开展的“一元公交游景点”活动也为公交开拓文旅市场打开了思路。“一元公交游景点”线路在每年4月底至10月底的周末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运行;假日景区直通车在节假日发车;助农专线在秋季农副产品收货时节开通。准确把握定制公交的周期性,灵活运用周期规律,对乘客进行周期性唤醒。同时,深入了解可开拓业务的周期性,主动塑造需求、培养乘客习惯。

  广州依托公交地铁海量用户资源,以公交地铁出行为核心,并涵盖定制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分时租赁等多种出行服务方式,将各种交通模式整合在羊城通统一的MaaS服务体系与平台中。主要实现联程联运线路规划、联程出行票务预订、行程动态管理等出行链条的一体化功能,为用户提供点到点的路径规划、通行付费、交通诱导的大交通一站式出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多态出行模式,可满足普通市民、市内通勤、都市圈通勤、定制出行、商旅出行等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并围绕出行服务,通过跨界资源整合和多元业务拓展,发展周边增值服务应用生态圈。

  四、几点建议

  定制公交旨在为乘客提供“及时响应、定制化、个性化、门到门”的公交出行新选择,是“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概念的具体实践,这就要求明确定制公交线路的周期性,来满足公众不同场景下的精准需求,提升公众的整体出行体验。

  (一)“公交+医院”换乘接驳畅通就医路

  建议对省内各大医院如吉大医院、二院、吉林市中心医院、附属医院、梅河口市中心医院、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等进行实地勘察,围绕患者就医、医务人员通勤需求,对原有试运行接驳线、医院周边公交线路、交通设施全面优化,减轻医院周边停车难、打车难问题。同时,针对院方医护人员通勤需求,为医护人员开辟员工通勤定制专线。通过优化调整,连接火车站、公共汽车站、轨道交通换乘点和各大人流量密集站点,覆盖大型社区等区域,打造线路短、运营速度快、发车频率密的通医定制公交,方便本外地就医人群。

  (二)“公交+地铁”微循环提供“门对门”服务

  根据长春市2018年线网规划获批情况显示,已纳入线网规划由10条线路组成,线网总长460公里其中1、2、5、6、7号线为地铁,长度194.4公里3、4、8号线为轻轨,长度110公里9、10号线为市域快线,长度155.6公里。可借鉴无锡“地铁一到,公交即发”模式的定制接驳线。在法定节假日、重大活动时间截点,适当延长轨道交通和公交运营时间,将定制公交的发车时间与地铁相对应,首末班车时间一致,精准对接发车间隔,完善“地铁+公交”出行配置,打造全面匹配地铁接驳的新型线网布局。

  (三)“公交+社区+村镇”深入城乡交通末端

  除交通较为便利的中心区域外,各市区老旧小区及村镇许多路段较为狭窄,大型公交难以通行,尤其是村镇,存在“红三轮”“黑面的”,既存在安全隐患,也加剧了该路段交通拥堵、人车混行的乱象。建议协调各地公交公司开辟定制公交专线,根据不同路况选择大型公交或小型“微巴”,联合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对于有工作需求的群众协助他们取得相应资质来驾驶车辆,通过“微巴”取代“黑车”,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可维护交通秩序。采取车上售票和网上预约相结合的运营方式,打造公交版“顺风车”。线上通过手机预约选择起点和终点后,系统自动匹配相应车辆,只需在相应站点等候即可,真正发挥定制公交车的灵活优势,深入城乡末端。

  (四)“公交+文旅”助力吉林省文旅升级

  今年是吉林省文旅“出圈”的火热之年,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以产品思维运营定制公交,即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积累以及对相关领域运营思路的学习借鉴,在市场开拓、客流维护、宣传推广以及避免“跑空车”等资源浪费问题上形成一套基本的运营思路。在延续长春“禧都音乐节”等大型文旅活动的优秀做法基础上,适当延长公共交通运行时间,在活动场地附近增设定制公交,散场后运送游客至换乘站点或其他场所,精准间隔,合理安排发车频率,避免“跑空车”。与此同时,学习淄博经验,推出“22度的夏天”“冰雪环线”“民族风情”等定制专线,占据游客先机,将途经的美食美景热门打卡点串联起来,连同常规公交路线、城际客车、机场及火车站对应信息等也一并整理发布,提升游客体验感。

  (五)“公交+互联网”打造智慧公交大脑

  定制公交由平台上招募乘客、预订座位、在线支付,根据约定的时间、地点、方向开行定制化线路,这就需要“智慧公交大脑”的信息化支持,即集成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对各类交通要素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动态控制。

  打造智慧公交大脑需要实现三个核心目标:实时全量数据采集、存储平台;行业级的交通“数据中台”;公交诊断评价指标体系。建议交通运输厅、轨道集团、一汽集团等部门增加技术支持,搭建公交诊断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智慧公交大脑的建设依据,将其分为公交服务能力评价指标、公交客流评价指标、公交运营评价指标、公交服务水平评价指标,用于定制公交运行评价以及公交问题诊断,通过指标表征,揭示线路运力配置问题、运营发班问题以及线网规划问题,在运营阶段据此快速识别定制公交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重点线路优化配车及排班调度,专项优化调整线网,从而提高其运营及服务水平,真正发挥定制公交的灵活优势,深入城市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