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教师队伍交流的“南关模式”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2-15 10:31:00
  • 字体:

社会发展与环境研究处 李路昭

  自2015年4月长春市南关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以来,南关区把教师交流作为队伍建设和促进均衡的重要手段,逐步形成了教育部门统筹、大学区管理、校际联动的“南关模式”,截止目前,该区33所中小学校全部参与交流工作,累计参与交流教师近700人次,占全区教师总数的23%,主要做法有:

  一、建立区域统筹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名优骨干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

  南关区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区”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区域统筹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建立教育发展人才库。2010年,该区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南关名师、省市区三级骨干教师为支撑,建立教育发展人才库,在全区范围内统筹配置人才资源。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南关区中小学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从人才库中遴选一定数量的名师相继成立了名校长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并聘请省、市教育专家和名师,不定期地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诊断并加以指导,成立了由79个名优教师组成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团队,组织名师宣讲团,赴学校巡回讲学。三是实施“321”骨干教师带动工程。建立区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有9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中小学建立了定点联系。实施了由省级骨干教师带动3名教师、市级骨干带动2名教师、区级骨干带动1名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321”带动工程,通过建立教师研修导师制度,设立教师研修基地学校,建设教师研修网络平台等措施,推动名师共享、名校共享、经验共享。

  二、成立教育发展共同体,完成由“学校人”到“学区人”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学校人”,资源在学校之间的配置具有极大的刚性,这是制约教师流动最主要的制度因素。2010年,该区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以“大学区”这种介于教育局和学校之间的中观管理模式,打破这一约束。2011年,出台了《南关区教师交流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编教师,原则上都要进行交流。每年参加交流的各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对交流的教师每年补助3000元,有交流经历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评优,并为到普通校任课的教师,设立教育局内部高级职称岗位,在大学区内跨校竞聘高级职称。2012年,该区率先在西五大学区和103小大学区做先行试点,次年暑期全面铺开,中小学起始年级符合条件的教师原则上全部交流,实现了在职教师资源的二次配置,打破了教师在一所学校从教终身的旧有格局。目前,在大学区内并存着以下三种交流模式:

  一是优质校伞状辐射模式。以教育局为统领,以各大学区优质学校为中心,以教育培训、人员交流为支撑,由优质校向成员校发散性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校和成员校的共同提升。自大学区组建以来,以六大学区优质校为辐射点,向成员学校陆续输出教师500人次,在全区形成六个伞状交流体系。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大学区龙头校向成员校输出7名校长,实现干部个人成长和学校优质发展的双提升,选送优秀干部到薄弱学校,这种“硬土植劲松”的做法成为该区干部交流工作的一种思路。2010年以来,该区已交流校级领导140人,其中有72人次是在大学区内交流的,占总数的69%。

  二是“1+1”定向对流模式。由教育局整体统筹,每个大学区的优质校托管学区内的一所薄弱校,在项目周期内(中学三年、小学六年)双方互派教师或整个团队进行跨校交流,形成点对点的“取经”与“送宝”。“1+1”托管是两所相对独立学校的建制不变、人员编制不变、两套班子职数不变,固定资产不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班级托管和年级托管两种形式。一种是像103中学托管14中学,103小学部托管东岭小学,采取优质校在薄弱校设置托管班的形式,由优质校委派教师团队包保托管班,在薄弱学校树立样板。另一种是采取年级托管的形式,两校联合招生,共同组建班级,优质资源校派出主科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薄弱学校的老师到优质学校研习,实现两校教师、学生的全面交融。“1+1”托管在为优质校“消肿”的同时,也为薄弱学校“增重”,这种“定向对流”改变质量不改变数量,改变组合不加重负担。

  三是学区内自主交流。各大学区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师交流活动,形成了务实、灵活的按需交流模式。如教师走教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采取的交流措施,也就是一个萝卜多个坑;教师短期代课模式主要是针对教师因病因事,在校内代课出现困难时,大学区通过教师资源整合管理,派出教师顶岗授课;假期文体特长班模式主要是打破空间界限,在寒暑假、休息日这样特定时间内,集中音体美师资和学区内场地优势,开设免费兴趣班,对学生进行体育、艺术特长的培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交流。这些做法补齐了教师缺口,解决了岗位空缺,实现了资源共享,形成了完善的学区内教师补充机制。

  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使教师专业成长由“封闭校本”走向“开放多元”

  该区以大学区为载体,建立优质校带动、普通校跟进的教研模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创造教师多元交流空间。一是建立大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协调学区内教师培训和管理工作。二是组建大学区学科中心教研组和联合备课组。通过大学区教研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研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课题研究统一的“四个统一”、教务主任活动日、教学校长交流日、教学管理专题日的“三个一日”和每人一课、每校一课、每学区一课的“三个一课”教研活动,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形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三是创建大学区网站。借助局域网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名师优秀课例、课堂同步观摩、试题教案等资源在平台上发布,实现网上教研、网上培训、网上交流,既为区域交流制度起到补充和衔接作用,更为全域内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