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开“网红陷阱” 营造“生活文旅”
开发开放处 唐传亮
今年春节,我省延吉市成为文旅出圈最大赢家,一跃成为国内旅游新晋“网红”。据马蜂窝发布的《2023年春节大数据报告》显示,在春节热门小众目的地排行中,延吉市位居全国第四名。
据文旅部数据中心统计测算,2023年春节假期,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1154.67万人次,同比增长23.61%,增幅高于全国0.51个百分点;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1.78亿元,同比增长33.31%,增幅高于全国3.31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延吉市共接待游客1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3亿元;仅春节期间,延吉市共接待游客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5.7%、270%。以域内景点为例,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接待游客同比增长高达493.85%;延吉千盛超市客流量达21525人次;延吉百货大楼整个春节期间共接待顾客超20万人次。
透视延吉市网红出圈的经历,可以总结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搬不走的优势最有料。延吉先天有两大优势:冰雪和民俗,都得益于延吉市多年来历任班子在旅游以及城建、文化、教育、营商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建设成果,深耕冰雪产业链,酝酿出特色民俗成为最大的网红招牌。第二,不是景点的景点更动人。当游客纷纷前来时,会发现最火爆的网红打卡点,不是传统的A级旅游景区,而是市民们习以为常的菜市场(如延吉西市场、百货大楼、韩式超市等)、商业楼(延大正门对面布满招牌的商业楼宇,戏称为延吉的“洪崖洞”)。第三,口口相传的宣传才有效。延吉这次的网红出圈,尤其不可忽视的是新兴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地面宣传、电视广告,甚至不是微信、微博等综合性平台,吸引最多游客前来打卡的,集中在小红书、马蜂窝、大众点评等专注于细分市场的移动端软件。
放大到全国视角和时间维度,也要清醒看到“网红”热度带来的诸多“陷阱”。一是服务质量下降。“网红打卡”是一柄双刃剑,虽然在短期内能够集聚较高人气,随之而来的也可能是放大某些缺点,尤其服务、安全和价格往往是一票否决的铡刀,如黑龙江“雪乡”,一次“宰客”恶性事件将会毁掉多年口碑,再想恢复就要付出数倍的努力。二是内容挖掘不足。一时热度靠炒作,长久红火则需要坚实的内容基础,一旦主题特色不明显、文化灵魂不明确、市场定位不精准、产品业态不丰富、商业气息过重,景区可能就会沦为“不去后悔、去了更后悔”的僵尸,如四川成都龙潭水乡房地产化倾向严重,湖北宜昌龙泉铺古镇产业链单一。三是全盘规划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全盘规划、盲目扩大招商,导致民俗村等文旅类项目密集扎堆,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模式化的风格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如陕西“白鹿原”文化IP,周边不大的空间内存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白鹿古镇、白鹿原生态文化观光园、白鹿原影视城等大量同主题文旅项目,空间扎堆,风格雷,同质化竞争严重。
旅游是一种无烟工业,且对经济撬动力极强。比对成都、重庆、长沙、大理等知名旅游城市的经验,不难得出结论,旅游业已经从单纯游览景点发展到重视综合体验的新阶段,旅游业的发展成功不仅是一时的热度,更在于长期的口碑,在于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要使去延吉不是旅游,而是过另外一种生活,是去有风的地方,回归山水、回归生活、回归本真,体验治愈人心的烟火气息,让“有一种生活叫延吉”。后疫情时代消费复苏,国内旅游业迎来增长契机,为促进我省特色城市旅游业长远发展,建议:一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游客权益。常态化开展市场监督,不断加强旅行社、酒店、出租车等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及时发布文旅市场“黑红榜”,鼓励先进,震慑落后,严惩违法。二要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整体氛围。深度挖掘城市内在魅力,不搞过度商业化、不搞面子工程,用城市本身的生活属性吸引游客,让人来了还想来;突出“延吉”名片的同时,适当向周边珲春、龙井等县域引流,形成相互呼应的文旅集群,避免自己人间同质化竞争。三要像爱惜发肤一样爱惜名声。综合运用全媒体宣传推介手段,面向目标地域和目标人群投放广告,特别是在新兴社交软件上精准投放软文广告;要时刻关注舆情,及时处理、回应负面新闻,珍视每一个游客的体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