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 完善配电网建设 升级电力供应“最后一公里”
办公室 唐传亮摘录整理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
《意见》明确,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主配微网多级协同、海量资源聚合互动、多元用户即插即用,有效促进分布式智能电网与大电网融合发展。
升级建设有章可循
所谓配电网,是指从输电网或地区发电厂接受电能,通过配电设施就地分配或按电压逐级分配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由架空线路、电缆、杆塔、配电变压器、隔离开关、无功补偿器及一些附属设施等组成,是在电力网中起重要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
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网覆盖城乡区域,连接千家万户,是电力供应的“最后一公里”。但是,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出力波动性日益增强,这对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现有数据,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导致电力运行高峰时段顶峰能力不足与低谷时段消纳问题并存,成为影响电力供需平衡、制约新能源高效利用的突出问题。
除了供需不平衡外,在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看来,保障电力可靠供应还面临三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煤电和新能源发展规模不匹配。以山西省为例,全省常规煤电预计2024年至2025年仅能投运318万千瓦,而在运和已批复的新能源装机达到10254万千瓦,远超2025年规划目标。二是分布式新能源规模爆发式增长,但建设地点随机性强、建设周期短、无序并网情况突出,导致系统负担加重、调峰困难。三是负荷管理机制不健全,电力用户“主人翁”作用未充分发挥。
在这一背景下,《意见》的出台让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有章可循。
“《意见》紧扣新形势下电力保供和转型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全程管理、协同推进建设,将全面提升城乡配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配电网数字化转型,促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看来,《意见》的出台是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配电网的建设改造与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的工作原则和工作举措,既凸显了未来新型配电网发展的目标使命,又体现了配电网本身发展过程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可实施性强,在我国新型配电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王成山说。
补齐城乡配电网短板
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意见》还就配电网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
据了解,目前部分配电网设施运行年限长、能耗高、标准不统一,存在设备过载、供电能力不足等情况,影响用户供电质量。近年来频发的雨雪冰冻、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也影响着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对此,《意见》提出,要补齐电网短板,夯实保供基础。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配电设施升级改造,严格落实城镇居民用电“一户一表”、新建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防洪防涝等要求,有序推进高层住宅小区一级负荷双重电源改造。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