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验:县域旅游,如何让游客“看得见”、“来得了”、“留得下”
当下越来越多人愿意把旅游目的地,从“大城市”换到“小地方”。有些小县城不仅资源富集、环境优美,且综合配套完善、商业氛围浓厚。加上游客对个性化和新鲜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生态等资源丰富的县城便抢到了客源。
小县城,一头连着大中城市,一头连着广阔乡村。“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中,浙江占32席,数量居全国第一。“千万工程”建设培育的万千美丽乡村,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另外,前十位中浙江占7席,安吉县更是连续5年位居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这个常住人口约59万人的山区小县城,藏着300多家咖啡馆。人们把咖啡馆开到了山、田、湖、瀑、林、矿里,许多乡村咖啡馆的营收超过了一线城市。
位于红庙村的一家咖啡馆,坐落在湛蓝的天然湖水和冷冽的岩石之间,被人们称为“小冰岛”。过去,这里没有任何的旅游资源,只是一个废弃十多年的矿山。经过一个年轻团队的改造,咖啡馆打出了废弃矿山的自然风光特色,一下子变身“网红”打卡地,不到一年内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最高单日接待量达8000人次,为村里带来600余万元经济收益。
从一个安吉的小乡村,可以看到这些县域旅游百强县的共性——不仅资源富集、环境优美,且综合配套完善、商业氛围浓厚。游客对个性化和新鲜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生态等资源丰富的县城便抢到了客源。
浙江的这份成绩是怎样取得的?一是起步早,拼速度。2002年,西湖全域免票;2016年,桐庐召开全国第一个全域旅游现场会。可以说,浙江是全国最早提出全域旅游概念的省份,最初推动这项工作时,就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二是出标准,拼精度。早在2018年,浙江就发布《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提出通过旅游业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三是搭框架,拼力度。用一组数据说话——全省84%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共建有景区城83个,景区镇986个,景区村11531个,A级旅游景区935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59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0家。基本构建了以全省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及景区村、景区镇、景区城的四级空间布局,以“放心景区”创建为抓手,聚焦服务品质提升。
然而,县域旅游“被看见”只是第一步。流量,要如何转变为留量?更有趣的县城,才能吸引更丰富的客流。如今,县域旅游还在继续生长,但是也要避免一拥而上的同质化竞争。近年来,我们打造美丽乡村、景区乡村的时候,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一条溪,就搭一个鱼鳞坝;有一座山,就建一条玻璃栈道;有一个坡,就设一个滑道,这成为一种新的“千村一面”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认真挖掘梳理自身的文化基因和历史遗存。如今,县城乡村,早已不再满足于“农家乐”等业态,而是向高端市场发力。
来源:浙江经验
初审:区域处 高名言摘录整理
复审:韩东朔
终审:舒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