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条典型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推介!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近三年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践行“八八战略”,聚焦主要矛盾和重点领域,加大改革攻坚和创新突破力度,健全工作机制,打造标志性成果,先行探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典型经验的通知》,总结提炼了组织建设、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精神富有共六个方面第二批十条典型经验。
一、为民办实事,20年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每年将十方面民生实事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开征集确定政府要办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实行市县乡三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块制。制定“落地落细清单”,对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将责任分解到各有关部门以及市、县(市、区),明确牵头单位、协办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并把办理情况和进度向社会公示。为民办实事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每年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建立民生实事次年向省人代会报告情况的督查考评机制,把考评情况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人大对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的重要内容。
二、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引领高质量发展
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打造万亩空间、千亿产值的高能级产业平台。探索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形成企业主导型、政企合作型、产业基金型、产城融合型等多种开发建设模式。招引标志性项目落户,引进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培育一批重量级产业集群。对平台内项目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平台研、建、投、融、招、服、营等多位一体发展。
三、小微企业园重塑块状特色经济新优势
编制小微企业园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以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的“四无”企业(作坊)为重点,推动实施“低散乱”整治提升行动。规范项目审批、限定厂房价格,降低企业入园成本。以政府主导开发为主,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专业机构等多方参与开发的模式。统筹用地、产权分割、金融支持财政扶持等向小微企业园倾斜。对建成的小微企业园,允许根据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按幢按层或按规划确定的最小单元分割登记。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以担保贷款、扩岗补助、税费优惠等方式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园吸纳就业,并将其吸纳就业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四、致富果促进农民增收
围绕富民增收,推动水果产业有组织引领、有技术增效、有标准提质、有品牌促销、有平台赋能、有机制惠农。政府统一组织、有效统筹资源,引导企业、农户规模发展水果产业。运用工业化生产、数字化管理促进水果增产增效。完善标准体系,针对水果病虫害多、保质期短等问题,以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打响区域公用品牌,提升水果附加值。构筑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平台,为水果产业赋能升级。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百姓销售得利、流转获租、务工挣薪。
五、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带动百姓就业增收
坚持劳务为本、技能为王、品牌为形、富民为要,做优做实劳务品牌。围绕小吃、家政和康养等领域,深入挖掘用工需求,发挥劳务禀赋优势,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过硬技能本领和良好用户口碑的劳务品牌。构建技能技艺认定标准,开展技能培训壮大人才队伍。建立劳务品牌行业规范和标准,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劳务品牌的经济效益转变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社会效益。
六、一亩万元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创造推广“一亩万元”模式,破解耕地亩均产值不高、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等问题。高效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探索农业稻菌、稻油、稻渔等轮作(共生)模式,实现“一亩田万元钱”。推动果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提升果园附加值,实现“一亩园万元钱”。优化茶生产经营环节,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实现“一亩茶万元钱”。依托水资源,培育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实现“一亩塘万元钱”。发展林下经济,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景观利用为重点,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实现“一亩林万元钱”。引导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一亩竹万元钱”。
七、拯救老屋带动乡村振兴
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对古村落中的老屋进行修缮和活化利用,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使用乡土材料、采用传统工艺对老屋更新改造。将村落保护利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补足古村落配套基础设施短板。基于“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理念,打造各具特色的样板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实现传统村落串点连线、成域成片。深索多样化的老屋开发利用模式,“老屋+工坊”还原传统民俗、技艺,“老屋+艺术乡建”引入艺术家、创客实现艺术赋能乡村发展,“老屋+文旅”发展以传统村落保护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培育文创、民宿、研学等业态,吸引新农人返乡就业创业,建设一批共富工坊,实施联农带农项目,实现利益联结共享,村民通过租金+股金+薪金等多渠道增收。
八、诗画浙江建设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以主要水系为纽带,以诗人行迹为脉络,布局建设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串联起全省山水、文化精华,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建立“诗路珍珠遴选机制,挖掘擦亮文化名山、人文水脉、森林古道、文化遗址公园、名城名镇、诗路古村、文化产业平台、海岛公园等八大类共 141颗“诗路珍珠”。策划推进文化高地研学游、诗路古镇古村游、山水诗画自驾游、诗路生态康养游、诗路古道体验游等诗路黄金游线。深挖文化价值,推动文旅融合,培育文创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九、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实现群众就医省时省心省钱
统一构建医学检查检验项目编码规则目录库,全省统一使用、编码唯一识别。将医学检查检验信息共享和结果互认纳入《浙江省医疗保障条例》,制定出台15套数字化标准,统一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机构流转的技术规范。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独立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间,二级乙等及以下医疗机构间及其对上级医疗机构,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内部医疗机构间,对30天内符合规定的检查检验报告予以互认。强化互认项目申请、审核、实施、评价等环节质量控制。互认共享考核结果与健康浙江考核、医院等级评审等挂钩。卫健、财政部门联合引入政保合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购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职业责任险”。推出“浙医互认”应用,建立全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省市二级部署的医学检查检验互认共享平台。
十、浙江有礼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培育“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品牌,高水平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实施典型引领行动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社会风尚。深化“浙江好家风、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随手做志愿、重信守承诺、垃圾要分类、邻里讲和睦、爱心暖厨房、办酒不铺张、带走半瓶水”等十大文明行动。打造“百县金名片”,推出区域有礼品牌。建设有礼地标,以村居、社区或园区小区、楼幢等物理空间以及社群、论坛等网络空间为网格,选树百个有礼地标、百个有礼单元、百个有礼窗口、百个有礼实践。
来源:言竹浙江
初审:区域处 高名言摘录整理
复审:韩东朔
终审:舒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