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研究动态

非遗吉林|长白山粉条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8-11 13:57:00
  • 字体:

  在长白山脚下,每逢大雪节气至大寒时节,白山市长白县当地匠人便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美食创作——制作长白山粉条。这种以高寒山区优质马铃薯为原料的传统美食,历经数十道工序的千锤百炼,最终化作洁白如玉、柔韧筋道的粉条,成为东北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2021年,长白山粉条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吉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工艺价值。

  长白山粉条对原料的选择近乎苛刻,只选用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生长期达115天左右的优质“红衣马铃薯”。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使得这里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口感绵密,为粉条提供了绝佳的基础原料。而制作时间严格限定在大雪至大寒节气之间,此时长白山地区气温极低、空气干燥,正是淀粉沉淀与粉条晾晒的黄金期,赋予了粉条独特的韧性与爽滑。

  从一颗圆滚滚的马铃薯到一根晶莹剔透的粉条,需经历选薯、清洗、磨浆、过滤、沉淀、发酵、漏粉、煮粉、冷却、晾晒等数十道工序,全程依赖匠人的经验与手感。其中,“漏粉”是最具观赏性的环节——匠人将发酵好的淀粉浆倒入特制的漏勺中,手腕轻抖,细密的粉浆如银丝般坠入沸水,瞬间定型为丝滑的粉条。而“冰雪晾晒”则是长白山粉条独有的秘诀: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粉条中的水分迅速凝结升华,形成中空的细孔结构,造就了其久煮不烂、吸汁入味的特点。

  长白山粉条不仅是食材,更是一部浓缩的东北生存智慧史。它承载着山民对抗严寒的饮食智慧——在漫长的冬季,易于储存的粉条成为补充能量的重要来源;它也见证了族群迁徙中的文化融合,朝鲜族的辣白菜、满族的酸菜炖肉,皆因粉条的加入而风味更甚。民间谚语说:“好粉条能穿针”,正是对其品质的最高赞誉。

  如今,长白山粉条制作技艺在非遗保护下焕发新生。匠人们坚守古法的同时,也通过标准化生产让这一传统美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夹一筷晶莹的粉条,入口是山野的质朴,回味是岁月的醇香,这根根银丝串联起的,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方水土千年未改的传承之魂。

  来源:吉林文脉

  初审:区域处 高名言摘录整理

  复审:韩东朔

  终审:舒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