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国内大循环是当前发展的战略立足点
近期,全球经济形势愈发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仍未散去,关税冲击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双循环”战略愈发显得重要,做强国内大循环已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国务院近日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强调要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从2020年提出“双循环”,到如今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方向一致,重点更加突出和明确。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彰显了其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系统思维。
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去风险”战略,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造成冲击。稳定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内需市场发力,打通消费、投资、要素市场以及供需结构中的堵点和难点。畅通国内大循环,成为激发内需市场活力和提升我国经济韧性的紧迫之举、关键所在,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和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必然选择。
做强国内大循环,主要路径已然清晰。结合现阶段我国发展实际,此次会议从四方面划重点:一是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进一步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二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一批新产业新赛道;三是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完备,发挥各地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地区间协作,持续补链强链拓链,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四是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加快补齐消费短板,推动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需求。
上述举措将极大推进解决收入向消费转化不畅、储蓄向投资转化不畅、部分领域供需结构失衡等堵点。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通过畅通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动,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的内生动力;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完备,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通过扩大内需、优化供给,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中国经济正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韧性与智慧——以做强国内大循环的确定性,应对国际大循环的不确定性。
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特优势。我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经济体量、市场容量都很大,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供给和需求都能够支撑国内大循环。
在全球贸易格局剧烈动荡的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仍在汹涌,关税冲击频繁搅动着国际市场的平静。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局势中,中国经济的“双循环”战略愈发凸显其前瞻性和必要性。
但是,做强国内大循环,绝非只是简单的“自力更生”,而是在更高水平开放中重构竞争优势。沉着冷静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困难挑战,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更强动力,以更大力度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通过激发超大规模市场的强大需求、重塑国内外资源要素配置连接、构建更加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将为我国经济穿越周期波动筑牢战略支点,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初审:区域处 高名言摘录整理
复审:韩东朔
终审:舒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