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5年决策参考

2015年第17期(总第473期)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做法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0-14 09:34:00
  • 字体:

                    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做法 

  ..... 

  一是着力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

  二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能力。目前我省节能环保、新材料、信息等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利于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的产业链,也不利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与专业化产业基地作用的同时,以现有各类园区为基础,打造以西部优先发展新能源产业园,中部大力发展整机产品及配套聚集,东部推进中医药、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南部着力建设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区等为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选择确定重点扶持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强化政策支持,设立资金引导机制,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打造一批配套设施完备、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规模强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提高区域聚合力。 

  三是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建议,省政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同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其快速发展。近日,《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基金实施(试行)办法》获批,标志着武汉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进入实质运作阶段。据该基金实际托管方国资公司介绍,截至目前,该基金共决策通过了武汉经开环保创业投资基金、武汉智慧城市创业投资基金、武汉东湖华科投资中心基金、武汉国龙健康产业并购基金、武汉东湖天使投资基金等5只基金,引导基金规模达到了12.9亿元,而至2016年,其规模将达百亿元。我们可以借鉴武汉《实施办法》,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不以营利为目的,参股不控股,引导基金主要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进行投资。 

  四是加快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充分与服务业加大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与现代物流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如生物产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形成医药物流产业,改进和研发适应医学药品配送的现代物流设备和技术,建立安全高效的医药物流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形成智能物流产业,将物联网、云计算、软件、数字虚拟等信息技术应用到货物追踪、库存决策、生产计划、配送路径选择等作业环节;新能源产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建立起新能源资源的生产、存储、分配、输送体系;新材料产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将新材料产品应用于物流作业的运输、包装、装卸搬动等过程中,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新能源汽车产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重点解决新能源汽车燃料配送、燃料补给站选址布局、燃料仓储等问题;节能环保产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形成环保物流产业,将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及产品与选址、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技术相互应用。 

  五是推进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通过资金、技术等支持推动信息化与中小企业技术、产品、业务融合。鼓励聚集区中小企业新建生产线与信息化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合理化;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建设研发数据管理信息平台、产业链集成设计平台等;创新业务模式,推广网络营销、集中采购、财务共享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商务系统等。 

  六是“新常态”下,抢抓科技创新发展“新机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专利意识、产品产业化意识、集成创新意识不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层次不高,缺乏良性互动机制,同时缺乏鼓励创新的产业、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科技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省内很多相关企业在原有技术上停滞不前,导致很多高科技成果处在不变的投入产出过程中,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化,使原本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逐步趋于平淡,失去了竞争优势。很多新兴产业的人才流失也较严重,外来人才不足,营利性高科技产业的真正科技人员很少,造成了整体上的人才匮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阻力。因此,我们要抢抓国家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高企业的高科技水平。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我省中小企业更多地进入到高技术行业、科技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强化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对积极创新,技术研发成果频现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财政支持;为产业内相关研究机构与企业提供技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全省的技术交流会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先进技术成果给予产权保护。结合省内多所高水平国家重点大学,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人才。建立不同学科交叉领域的交流及研发平台,包括交叉学科会议、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交叉学科实验实等。 

  七是打破地域界线,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受短期内的市场前景不明晰、营业利润摊薄等因素影响,企业投资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下行压力较大,产业下行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新产品市场开拓慢,技术水平虽然处于国内领先,但受下游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产能均不能完全释放,产量小,生产成本高,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不明显。因此,建议在省内现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拔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进行优先布局,从全省的高度对这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进行总体规划,为属于同一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横向竞争与合作平台。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性创新战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形成有利于产业并购重组、国际合作研制、国际合作生产等方面的良好环境。吸引域外企业来吉林省投资创业,通过联合研发机构,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了解和掌握国际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走开放式创新道路。 

    

  (如需全文请与作者联系)                    

    

  作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工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