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4年决策参考

2014年第16期(总第440期)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4-02 09:13:00
  • 字体:

                                                        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十多年来,东北经济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显著改善。但目前也面临新的挑战,受全国经济结构调整新形势的影响,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呈现出“新东北现象”。2003年至2013年十年间我省固定资产投入6万多亿元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在全国经济转型伊始就显现出竞争力的疲软。究其原因:   

  从表象上看:一是受体制机制障碍的影响,市场化程度不高。作为欠发达省份,我省受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问题较大,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市场化发展没有得到真正的建立和完善。二是产能过剩产业较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由于我省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原因,使得产品更新换代速率低,形成产能过剩的产品较多。又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汽车、冶金、建材、纺织等产业都列入国家产能过剩清单中。三是产业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配置不合理。我省支柱产业基本上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利税较高,但安置就业能力较弱。优势特色产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安置就业虽然能力较强,但利税不高。四是产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东西部产业发展滞后。我省支柱、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和松原一带,东西部除在特色和个别优势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外,整体产业发展水平呈阶段性滞后。五是轻重工业比例失衡。我省重化工业为71.5%,高于全国6.55个百分点。重工业主导,必然导致产品重多轻少。特别是我省原料型、初级加工型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业产品多为中间需求型,居民消费型产品比重小、名牌少。六是产业域内融合度不高。我省加大了汽车与化工产业的融合力度,提高了化工为汽车配套的比重,也提高了关联产业间的质量和竞争力。但多数产业仍处于独立运行状态。七是企业创新能力弱。全省有R&D活动的企业仅占15.8%;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占17.7%;有新产品销售的企业仅占18.8%,企业距离创新主体的地位尚远。 

  从深层次看:新的生产能力没有跟上市场变化。市场型经济,就应该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省产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必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一、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地方政府部门应列明权力清单,大量减少甚至取消部分行政审批权。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行政办事公共平台建设,简化办事程序,促进公平与相互监督,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二、加快科研力量融入产业速率,尽快淘汰落后产能。一是编制吉林省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科学规划产业升级路径。产业发展是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要深入研究,建立我省产业发展的技术范式,设计产业发展的合理技术轨道。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是国际上与一些先进省区普遍采用的方法,我省应组织专家研究我省产业发展的特点,科学编制产业发展的路线图,与产业规划紧密衔接,为产业升级规划科学的路径。二是推动科研力量融入到企业。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一个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产业技术研究协会,实现科技力量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现我省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等研究院,分属不同行业部门,应建立新的运作机制,一体化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发实体。三是实现企业的优化重组。我省支柱优势特色产业中除汽车和粮食工业产业在国内省区排名进入十强,其他产业的地位均不突出。我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配套性较差,产品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弱,很多企业没有核心产品。因此,一要加强自身的改造,内部整合;二要实行企业兼并重组;三要新建设备淘汰陈旧设备,实现产业升级。 

  三、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优化兼并重组环境。目前,吉林企业融资较难,兼并重组是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快速发展、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打造市场行业龙头企业,需要重新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优化信贷融资服务,丰富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和支付方式,完善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坚决杜绝坑害投资者利益的事件发生,建立优良的信用秩序。集中力量打造吉林支柱优势与特色产业投资板块,实现产业的资本集聚。   

  四、构建“长吉松产业金三角”,形成吉林产业新经济区。长春、吉林、松原地处吉林省中腹,人口占全省54.5%,国土面积占全省的36.22%,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1.9%,支柱优势特色产业的产值占全省规上企业的67.32%,在吉林省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是吉林经济名副其实的产业金三角。在产业金三角范围内,可聚集优势资源,形成产业发展的凝聚核。因此,我省应积极谋划报批“长吉松产业金三角”规划,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及长吉一体化规划相衔接。 

  五、主动协调国家产业战略布局,积极争取水电油气等生产要素跨区域平衡。按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地的战略布局,吉林省承担着建设先进制造业和原材料基地的重任,应协调国家在吉林摆布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大型龙头项目。在石化基地建设上,应鼓励石化企业向下游精细化工方向拓展,延长域内增值的产业链。我省中西部地区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应加快建设中西部的跨流域引水工程,突破水资源瓶颈。解决水资源的约束,中西部地区完全有能力再提高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工业也有可能再翻一番,成为吉林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我省一次能源不足和二次能源过剩的结构性矛盾难以在省内化解,需要从东北大区电网以及与华北电网的联合调度予以解决,可考虑在电力冗余地区适度布局耗能项目。我省石油资源不足,应从产业特点和东北长远的能源安全考虑,建设大规模的原油储备中心。应支持吉林突破油页岩提油和提气技术,建立可持续、规模化的新能源储备。我省域内央企规模较大、地位显赫,是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应协调央企积极支持吉林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在吉林域内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在汽车、石化和粮食工业加强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成为产业集聚的龙头。特别应强调央企把产业链的高端部分逐渐在吉林配套成链,如粮化工和石化的精细加工部分,实现产业升级。 

  六、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其他产业融合之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产品,生产模式的创新,对产业的发展影响更具根本性。如汽车零部件产业要以一汽配套为突破口,建立起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生产体系。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产业发展模式的建立紧密相关。因此,创新组织方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模式。目前,我省产业融合推进较快的是化工与汽车的融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应积极推动医药与农业畜牧业、冶金与铁路客车、纺织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融合之路,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产业发展系统效应。 

  七、合理调整产业物流走向,打造内贸外运新通道。调出的汽车、粮食,调入的汽车零部件和煤炭是吉林的主要物流,入关通道已成为吉林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政府已与北朝鲜签订联合建设管理罗先经贸区的协议,我省也派出管理人员参与罗先的管委会工作,利用罗先港打开我省物流东下入海通道已成为现实。应积极拓展我省物流走向,用东下入海港口舒缓南下入关的瓶颈。应探讨建立汽车、粮食、煤炭经日本海入关的新线路,实现内贸外运。我省较早布局开发蒙东煤炭基地,运煤专线建设是蒙煤入吉的关键,这条西煤通道的打通将对我省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结构性的调整。 

    

    

                        作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