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3年决策参考

2013年期30期(总第419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16 13:50:00
  • 字体:

                                 吉林省酒产业发展研究 

    

  随着宏观经济增速趋缓、严控“三公消费”以及“塑化剂风波”等事件的相继发生,国内酒行业从生产到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经历了连续十年迅猛增长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这对我省酒行业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亟需重新审视,高位统筹,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和扶持。 

  一、国内酒行业运行情况及部分地区的扶持举措 

  1、国内酒行业下滑趋势明显。2003年以来,我国白产销量保持了近13 %的增速,去年达到建国以来最高水平。由于政策性结构调整,今年一季度全国白酒行业产量增幅下滑到7.36%,为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幅也下滑到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高端白酒销售额下降37.8%,强大刚性需求向中低端转移,一季度中低端白酒上升12.3%,且市场面在迅速扩大。葡果酒虽饱受进口冲击,但产销量近3年保持了近30%的增速,市场需求旺盛。 

  2、各地抢抓机遇动作较大。一是继国家《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出台后,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先后制定了酒类监管地方性法律、法规,依法管理本地酒类市场效果显著。二是各地纷纷拿出实施举措。甘肃、山东等省份省级主管领导亲自挂帅指挥推进当地酒产业发展;河北、四川成立副省长为组长的振兴发展酒业领导小组;湖南举全省之力发展酒产业,每年划拨专项资金高额补贴酒企参加全国性的糖酒贸易会;甘肃则瞄准葡萄酒产业,成立葡萄酒局,连续两年,斥资千万元,由省级领导主持召开全国葡萄酒产业推介年会,甘肃葡萄酒乘势走红市场。山东、新疆等地出台不同酒种的地方性振兴指导意见;贵州、湖北等地正全力打造中国白酒“第三级”;湖南的“湘酒”、黑龙江倾力推进的“龙酒”,也在迅速壮大,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酒系。 

  二、我省酒行业现状 

  我省既是酒类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酿酒生产企业12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90.2亿元,占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的7.85%;销售收入282.9亿元,同比增长17.02%;完成利润总额11.94亿元,同比增长10.84%;上缴税金11.43亿元,同比增长14.92%。规模以上酿酒生产企业饮料酒总产量224.5万千升,同比增长3.06%酒行业贡献率明显高于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且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规模以上分行业统计见表) 

    

  户数 

  产量 

  同比 

  国内排名 

  产值 

  同比 

  销售 

  同比 

  税收 

  同比 

  利润 

  同比 

   

  万千升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白酒 

  73 

  53.54 

  22.4 

  8 

  99.1 

  15.6 

  94 

  23.5 

  3.3 

  50 

  4.0 

  20.1 

  啤酒 

  11 

  135 

  -8.8 

  14 

  34.0 

  12.5 

  34.1 

  20.1 

  3.2 

  -5.3 

  0.2 

  -67 

  葡萄酒 

  20 

  33 

  38.1 

  2 

  34.5 

  24.7 

  33.0 

  24.6 

  0.8 

  16.0 

  2.3 

  32.9 

  酒精 

  10 

  152.3 

  1.6 

  2 

  116 

  11.1 

  115 

  10.8 

  4.1 

  12.4 

  4.9 

  5.6 

  三、加快推进我省酿酒行业发展的机遇因素分析 

  1、“禁酒令”对我省酿酒生产企业冲击不明显。一是我省酒类产品总体档次不高,以往公务、商务消费用酒八成以上是外省知名品牌。二是省内酒类产品外销率不高,70%以上在本省销售。今年前9个月,省内品牌的中高档酒销售额提升近40% 

  2、知名酒企进军我省市场步伐放缓。高端酒市场的政策性萎缩,迫使知名酒企的区域战略进行调整,扩张势头明显减弱,为我省酒行业的调整提供了重要契机。 

  3、好粮酿好酒的资源优势亟待发挥。我省是仅次于河南的第二蒸馏酒精生产大省,产品近70%100余万吨销往外省,仅川、贵两省每年的采购量就达到全省总产量的40%,每吨利润300元左右,经当地酒企勾兑灌装后的成品利润则提高近20倍。“捧着金饭盆要饭”成为我省白酒行业的真实写照。 

  4、葡萄酒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我省葡萄酒产业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有过辉煌,随着2003年“焦点访谈”的曝光进入低谷。经过近10年的自我挣扎,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原因如下:一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场需求量激增,带动区域品牌均衡、被动增长;二是山葡萄酒是我国特有的葡萄酒种,口感符合我国消费者习惯,市场扩容空间大,且地理位置具备酿造世界级葡萄酒的潜质。三是山葡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国内葡萄酒领军品牌出售的大部分产品用料是我省的葡萄酒原汁半成品。 

  5、酒文化资源丰富,尚未有效发掘利用。如从大安市发掘出土的辽代酿酒器具把中国蒸馏酒历史向前推移了200余年,使大安市成为学界公认的中国白酒发源地;大泉源酒厂的清代酒还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通化、蛟河葡萄酒厂酒窖被授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面对丰富的酒文化遗产,相比五粮液、古井贡等企业用明清酿酒文物做文章、以窖龄造势,我省的酒行业显得过于沉闷和低调。 

  四、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省酿酒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以创新的思维有针对性的利用整个行业的调整机遇来审视现有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扶持。一是生产领域缺乏政策引导。目前我省的酒类生产领域处于无章可循,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整个行业的中长期发展、产业带动、产品结构、市场培育等方面缺少地方性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二是酒类流通监管领域地方性法规缺失。旧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要,酒类管理工作中出现了法律真空和盲区。 

  2、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我省行业主管部门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大多数酒企长期以来处于竞争多于合作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控机制,甚至有的企业在做政府该做的事。如大安市酒厂自行建立了大安酒文化博物馆;通天酒业以企业名义承办了吉林省鸭绿江河谷产地启动仪式等,体现了地方政府的缺位。 

  3酒类流通主体弱化。一是经营主体小散弱,市场秩序尚不规范。我省中小流通企业占酒类经营企业总数的95%以上,营销手段十分落后,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完善,批零界限不清,致使三无小酒厂、小作坊的酒类产品大量涌入低端市场。 

  4低价竞销严重,行业竞争激烈。我省多数酒企规模相对较小实力不强,普遍无力支付域外推广、渠道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只能全力争取短期收益相对稳定的省内中低端市场,“窝里斗”现象严重,进而导致流通环节的销售终端不断向生产企业提出苛刻要求,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也扰乱了公平竞争环境 

  5品牌培育力度有待加强。我省酒类品牌不少于600种,国内知名的极少。洮儿河、洮南香、榆树钱等在省内家喻户晓,但在全国排行均在30名以外。葡萄酒的知名品牌则更少,上世纪曾排名全国第一的通化葡萄酒早已被现在的王朝、长城等品牌取代,销声匿迹。在业界,通化葡萄酒已经成为“三精一水”的代名词。 

  五、对策建议 

  1制定推进政策措施。参照外省经验,研究制定《促进吉林省酒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林省酒类管理条例》,将我省酒行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高位统筹,建立发展促进体系。把我省酒行业健康发展提升到建立新型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搞活流通扩大消费高度统筹考虑。由省级领导牵头,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规划、协调、督办和服务,全力推进酒行业结构调整 

  3、支持酒类市场深度开发。一是,鼓励名牌酒类生产企业到省外、境外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公司,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强省内酒类市场开发。通过组织开展“吉林人喝吉林酒”、“吉林省酒产业促进周”、和吉酒推介等活动,推动有吉酒特色商业模式建设。 

  4、加快培育酒业知名品牌。一是借鉴外省经验,搭建吉林酒业的整体展示、推广平台。二是开发生产有吉林特色的浓香、清香系列产品,实施集团作战,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在统筹权衡的基础上,确立10户重点扶持企业。 

  5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制订行规行约,推进行业自律,指导或委托其做好行业统计、市场分析、趋势研究、咨询服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