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3年决策参考

2013年第21期(总第410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16 13:43:00
  • 字体:

                            我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我省是科技大省,高校资源来源,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保证。 

  一、我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 

  我省从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入手,加大资金支持,极大地调动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若干配套政策进行支持。如《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吉林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企业和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极大地调动了高校服务地方的积极性。二是高校领导重视,都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地方创造条件。如延边大学起草制定了《延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还将成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专门负责学校服务延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三是通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扶持引导高校为地方服务。 

  2、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 

  以吉林大学为代表的全省50多所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科学调整办学结构,形成了门类齐全多学科发展的教学科研体系。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医药、新材料、汽车、化工、客车、冶金、石油、农产品深加工、制造业信息化、工业节能等多个领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同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很好地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如吉林财经大学成立了以研究所为载体的科研机构,并建成“吉林经济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重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服务的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如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形成了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高新技术成果。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如长春理工大学近五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262项,创造经济效益达9095.1万元。吉林农业大学累计推广转化实用技术、动植物新品种、新品系300余项,累计技术增收100余亿元。 

  4、服务的方式不断丰富 

  我省高校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大学科技园区、创新联盟(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等方式积极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吉林农业大学通过这些方式,不仅为我省培养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还探索出面向“三农”,以大学为依托,以科技示范区等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科教服务之路,“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办学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彰显,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基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62家,非在孵企业6家,2012年园区产值8930万元,实现利税1456万元,园区就业人数1153人。 

  二、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还存在服务的主动意识不够,产学研结合不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1、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有待于提高 

     主要是受国家相关政策等的影响,学校在衡量科技人员贡献大小的上,特别是在职称评定、奖励等方面,仍然亦以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获奖的多少作为主要依据,尚未建立起真正鼓励高校服务社会进行技术创新的人事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大多数教师偏重教学和科研,难以调动从事开发及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服务社会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普遍淡化,并且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2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成效还不显著 

  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创新性不强,高水平研究少,特别是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及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少,科研工作 “重量轻质”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能够在我省转化的科技成果不多。我省高校每年产出的科研成果很多,但不能有效转化和产业化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成果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科研视野未能面向社会所需,很难实现直接转化。 

  3、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高校人才资源大量外流,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二是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三是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创新团队建设滞后;四是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优、后劲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发挥得不好;五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体制还有待改善 

  一是科技成果的先进性、技术成熟度低,企业缺少促进成果转化的动力。同时,由于缺乏完成中试的资金,使得技术可靠性降低。二是科研立项对市场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成果缺乏实用性。三是攻克技术难关后,需要作进一步开发时,缺乏配套经费支持,因种种原因难以实现联合攻关。目前,我省大部分企业缺乏对技术成果的吸纳能力,转化的空间不够;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急功近利现象严重,不能正确对待科技成果的价值,难以实现等价交换。 

  5、高校和社会之间信息交流不畅 

  目前,高校的社会服务还处于个别、零星、分散的状态,社会服务工作缺乏统筹安排和指导,缺乏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未形成长效对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 

  三、对策建议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 各类高校要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 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人文交流等各个方面与地方紧密结合, 并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 各级地方政府在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要在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给高校以大力支持, 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 

  1、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宣传引导 

  各级政府和各类高校要把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营造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学校的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服务地方发展的导向,定期开展考核,对成绩突出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对有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将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质量与实际贡献等作为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科研经费、项目安排、财政拨款等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3、加大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费投入 

  我国现行体制下,高校基本没有科研事业经费的拨款,学校所有科研经费都来自纵向的国家科研基金或横向的企事业科技项目经费。因此,对高校服务社会,应匹配必要的政府专项资金予以鼓励扶持。可考虑设立吉林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金,对我省急需、意义重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支持。 

  4、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长效对话机制 

  为加强高校与地方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更为实效和稳定的对话机制,可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定期会面或形式各异的高峰论坛、科技项目推介会、校企联席会等活动,定期就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科技创新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发现二者结合点,寻找合适的共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