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2年决策参考

2012年第31期(总第378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14 10:35:00
  • 字体:

    

                                 公务用车改革措施综述及借鉴 

    

  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和部门公车改革做法,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省未来公务用车改革工作开展提供经验。 

  一、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已历经18个年头,从1994年颁布《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起,各级政府和部门开始了公务用车的探索改革,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公车改革的探索阶段 

  为节约财政开支,加强廉政建设,解决公车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1994年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该规定出台后,全国各地曾陆续开始公车改革:1997年,广东省首先尝试公车改革试点; 19989月,国家启动部分中央机关车改试点,并同时在浙江、江苏、北京、湖南、重庆等地开展试点改革;1999年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 

  这期间各地政府进行的车改都是自发的,缺少刚性的目标和要求,也由于车改涉及面广,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有些做法还不够规范科学,取得的效果非常有限。 

  2、公车改革高峰阶段 

  2003年,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再次引发车改热潮,从北京、广东等地开始,逐步形成了全国性公车改革高峰;2007年,新车船税发布,取消了公车的税收特权。2008年,上海、山东等地下达通知,要求各级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须少开一天。2009年,四川、西安等地公车启用全天GPS监控,上海定期公布油耗,昆明设置举报专线。2010年中国反腐白皮书首次发布,对公车配备使用做了规范。 

  此次车改启动了“公车拍卖”、“公车货币化改革”、“公车规范管理”等措施,这一阶段的车改,已经从个别分散的试点转为地市级以上单位制定统一进行改革。与上个阶段相比,已从自发的改革转变为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改革的范围和势头也更进了一步。这阶段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其中杭州市的半货币化车改被称为“最有诚意”。此次车改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问题,辽阳市弓长岭区的车改不但没有节省开支,反而使部分人中饱私囊,深受群众指责。 

  3、公车改革深入阶段 

  2011年年初,以《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的下发为标志,新一轮公车改革拉开帷幕。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与此同时,财政部出台了相关办法,首次明确公车购置和运转费用将单独设立预算科目。425日,在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20122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就《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其中有25家车企、412款车型入围,且皆为自主品牌。 

  政府的频繁动作表明: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再次成为反腐倡廉的突出问题,被提上日程,公车改革已经逐渐从各地单打独斗、细枝末节的变革,进入到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局面,自此我国公车制度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 

  二、我国公务用车改革思路 

  目前,全国机关层面的公车改革措施多样、力度各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思路:一是货币化改革,按照公务员行政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费用补贴。二是半货币化改革,取消公车,公务用车统一由政府机关车辆中心管理,或是成立汽车租赁公司,为各级工作人员发乘车卡,有偿使用,定期结算,超支自负。三是规范化管理,各单位保留公车,健全并严格执行公车的规章制度。 

  1、货币化改革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共有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6市实行了货币化车改。主要做法是:取消公车,改发交通费。除广州市以外,其他5个城市车改后,一般都能够压缩费用1/3左右,每个市车改后每年可节约费用2000万元以上。货币化改革实现了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公务用车带来的财政负担,也使私车公用成为可行,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具体实施上,由于货币补贴没有科学的计算标准,不能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容易成为滋生新的腐败温床,被广大人民群众指为“变相加薪”。另外,货币化改革与职务挂钩,仍然带有官本位痕迹,不利于调动公务员积极性。 

  2、半货币化改革 

  以杭州市为代表,在正常工作区域内,按照当地交通消费价格分为9个档次,将车贴打入市民卡,存入卡内的车贴除了可以在公交车、出租车、市公车服务中心、加油站、车辆年检、车辆保险等与公务交通相关事项上支出外,不能取现,也不能在其他商场、超市等地方消费。半货币化公车改革实行有偿用车,用乘车卡实报实销,避免了把公车消费转为个人补贴,防止了新的腐败生成。这个思路考虑到财力支持有限,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如果交通补贴标准偏低,会影响到公务员积极性的现实条件。这种车改思路较好地实现了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公车的使用效率、推进源头治腐的目标。但它有着明显的缺陷:有的地方政府组建了机关车辆中心或汽车租赁公司,从性质上看,既不是企业又不是事业单位,半官半商有可能成为吞噬财政补贴的大户。 

  3、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做法是:将机关公务用车交由机关公车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使用,机关领导、办事职员用车需要向该中心申请,由服务中心统一派车。规范化管理针对公车低效浪费和私用现象有一定的遏制作用,起到了节约行政成本和提高公车使用效率的效果。这种措施一般都以党委及监察部门发文,对公车的购置规格、保养及使用进行严格规定,并进行政务的公开,这种仅以监察部门行政监管的形式,使人成为影响改革进行的主要因素,不能很好遏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产生。 

  在现有的公车改革思路中可以看出,每一种思路都有可借鉴的一面,同时又存在自身弊病:货币化改革提出车改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在实施上存在补贴不合理现象。半货币化改革实行实报实销,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对于现有公车安排处理上,却产生了新的问题。规范化管理对现有公车制度触动最小,改革成本最低,但在监督上存有缺失。 

  三种车改思路共同的弊病是忽略了公车改革的主要矛盾——领导干部在公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未能着力改革公车使用中的特权,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运用制度及政策将公车使用合法化。车改应该从节约公共财政支出出发,使既得利益者受到真正触动。 

  三、国外公车改革经验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面对的难题,也普遍受到重视,各国长期摸索并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经验。 

  1、控制公车配备数量和规格,鼓励使用国产车 

  不少国家政府规定,专车都只配备到各部部长、副部长以上一级的官员。法国政府明确规定个人使用公务用车的发动机排量不得超过1.4 升,一切超标要求都应该向政府总理提出。印度政府规定,各级官员都必须使用国产汽车,对外国来宾来访也用国产车接待。 

  2、实行公车购置预算管理,尽量节减财政开支 

  在法国,购车预算由各部委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制定年度预算时提出,由“国有汽车购置委员会”进行预审;预算批准后,由代表国家的“国家购置集团联合会”统一从市场上购买,然后转卖给使用单位。 

  3、严格实行专车专用制度,公私分明,杜绝特权 

  美国政府规定,联邦雇员驾驶公车违章罚款的要由个人承担,未经授权不得驾驶公车上下班,严禁公车私用,私自使用公务车者将受到相应惩罚,包括临时或永久取消其使用公务车的权利、扣除工资甚至开除公职。 

  4、规范公车登记管理,强化用车监管 

  美国联邦总署主要通过“机构间车辆管理系统”来实现对公车使用的监管。为了便于公众辨别和监督,美国联邦政府对公车实行标识管理,核发政府专用车辆牌照,上面印有“美国政府”或“仅供公务使用”字样。瑞典政府专门设计了一套由电脑控制的“公务汽车监控系统”,在每辆公车上安装了计程器和代码发射器,对公车使用实施卫星监控。 

  5、采取市场化、货币化措施,保障公务用车 

  许多国家政府部门都采取租车形式,如德国政府部门有相当数量的租用公车,有时连接待来访外国元首用的车都是租赁来的。比利时政府则鼓励“私车公用”,规定高级官员可以私车公用,国家按行驶公里数进行补偿,全年最高不得超过1.8 万公里。 

  四、关于我省公务用车改革的建议 

  一项制度设计和运作成功需要很多因素支撑, 就公车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而言,公车改革的原则是为减少财政支出, 节约经费开支, 降低行政成本, 遏制公车使用中的腐败。 

  1、建立分类制度,形成车改的分类推进 

  国内车改措施各有其特点,有不同的适用性。吉林省中东西部经济发展速度各异,省、市、县(区)各级部门工作性质有差别,财力状况也有所不同,应该采取合多元化的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和单位,分类借鉴车改措施,保证改革效果。不宜一个车改政策管全省,各个地区一刀切。 

  2、用刚性制度推动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的实质, 是剥离公车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离不开刚性制度的推动。国外的制度及经验来看,归结起来,就是将公车管理纳入法治轨道,用法律制度来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吉林省应该加快立法,走法制化之路, 让权力制约贯穿改革始终。 

  3、坚持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 

  公车改革就是要将用于公车消费的一部分资源重新放入总的社会资源中参与分配,改变传统的公务用车运行机制和提供方式,通过公务用车的社会化、市场化,大规模压缩公车总量,除保留必要的公务用车外,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4、建立监督机制 

  公车改革要取得成功,仅有制度规范是不够的,还要建立起公开的监督机制,保证公务用车的信息公开和程序透明,接受人大和人民群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