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2年决策参考

2012年第29期(总第376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14 10:33:00
  • 字体: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建议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九年多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在总结评价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新十年全面振兴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振兴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东北振兴以来,我省经济保持了年均14%的高增长,由2003年的2662.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531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929.28亿元增加到4531.6亿元,九年间基本实现了翻两番。 

  2、发展质量大幅提高。地方级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15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620.1亿元,年均增长25.5%。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突破千亿,由2003年的159.8亿元增长到1121.3亿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自2006年至今累计下降24.76%。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基本实现历年减排目标。 

  3、内生增长动力稳步增强。九年来,全省累计完成投资近4万亿元,2008年人均投资突破2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3年的1110.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119.8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3年的61.7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20.47亿美元。 

  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2003年相比,一产下降6.2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11.9个百分点。汽车、石化和农产品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对全省工业贡献率近半(49.1%)。粮食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20102011年连续两年保持每年60亿斤以上的增量,提前一年实现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目标。 

      5、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10元,较2003年分别增长2.5倍和3倍。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新农保实现制度全覆盖。推进保障性工程,实现从城镇到农村、矿区、林区、垦区全覆盖。实施“暖房子”工程增量扩面,84万户、255万城市居民受益。 

  6、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入。2005年国企改革攻坚以来,全省3381户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安置职工近百万人。相继推进扩权强县、粮食流通、医药卫生、文化体制、行业管理、地方金融等改革,体制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着力推动开放带动战略,重视对外开放新平台、新通道和优良环境的打造,连续成功举办七届“东博会”,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建设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完善了国家沿边开放的格局。 

  7、经济社会趋向协调发展。加快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去年一汽自主品牌汽车创年销售百万辆新纪录,开启了中国人参基因组计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文化领域在全国形成了三个标志性现象:吉林电视剧现象、吉林歌舞现象和吉刊现象。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二是三次产业结构尚未得到有效优化。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且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三是城市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我省城镇化率虽然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但城镇的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不仅制约产业发展,也影响消费的扩大。 

  2经济放缓回落的压力较大。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段时期的经济回落已经不可避免。今年以来,我省能源、石化、钢铁、信息等行业已经出现大幅放缓的态势。同时,民营经济发展出现拐点,我省民营工业近两年增速都在25%以上,但今年以来,民营工业的增速明显放缓,比上年同期降低近20个百分点。 

  3、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东北振兴以来,国家在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东北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总的看,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仍是薄弱环节,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总量仍然不足。从我省来看,201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87% 

  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一方面,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以及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2011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13元。同时,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幅难度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层次较低。城乡家庭开销约1/3用于食品消费,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的比重仅为11.3% 

  5、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尚待解决。我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但仍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一是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居民或职工医疗保险政策、改制破产国企退休人员享受采暖费明补政策等政策执行速度相对较慢,有待进一步做实;改制企业职工对“养老金双轨制”的反响很大。二是集体企业改制缺少政策扶持和必要的操作细则。地方仍有较多未改制集体企业处于停滞和观望中。三是一些无资产、无经营场所、无资金的农业、林业、牧业、流通业等其它领域的企业改制尚未完成,需要国家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6、地方财力明显不足。一是地方债务风险较大。近年来地方财政还款压力逐渐显现,未来2-3年偿债高峰期即将到来,二是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较高,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地方配套资金供给相对有限。三是市、乡两级财政负担较重实力较弱,对三农投入不足。 

      三、对新十年全面振兴东北的对策建议 

  实现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任重道远,还需国家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国家将振兴东北战略放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以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完善东北振兴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  

  1、突出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未来十年,从外部看,国内外发展环境趋于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短期需求回调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叠加,同时,我国要素成本增长较快,环境资源的压力加大,低成本制造优势减弱,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从内部看,东北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急待破解。这些都对东北实现全面振兴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 

  2、突出改革创新,推进东北实现全面振兴。以改革促进发展机制和模式的转变,加强对改革的顶层设计,有效推进各种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建议进一步解决处理好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将农林牧流通等其它领域的国企改革提到日程上来,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以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核心竞争力,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制定政策措施弥补市场在研发创新链薄弱环节的自我调节缺陷,完善企业的研发创新环境,增强企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主动性。 

  3、突出富民优先,让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成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转型、加速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因此,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多元支撑体系。目前,国家对东北的工资转移支付规模偏小,对提高东北居民收入和调节财力均等化的作用不明显。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东北的工资转移支付力度,比照新疆、内蒙等边疆地区标准,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地区差距。 

  4、突出因地制宜,实现区域全面均衡发展。根据区域间自然禀赋的差异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在共同发展的同时,运用差异化的政策引导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研究对不同地区实施具有弹性的宏观政策,尊重地区发展实际,保留地方发展特色,对东北地区发展尚不充分的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实施较为优惠的宏观政策,从而有效调节区域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5、突出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加快推进改制步伐,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未来十年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国企、医疗、教育等领域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建议尽快出台切实可行政策进行调整,尝试新的办法,探索新的机制,着力改善因政策不足或缺失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打造幸福和谐的新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