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1年决策参考

2011年第30期(总第340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07 14:13:00
  • 字体:

                                 加快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是农村发展的战略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旅游产品建设中首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乡村旅游将是今后5年至10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发展乡村旅游对我省推进“三化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我省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1、我省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较好,涌现出一批高水准的示范典型 

  我省发展乡村旅游基础好、资源得天独厚,全省现有300多处旅游资源中有70%分布在县乡,囊括了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各种业态,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吉林市的神农集团依托东福米业,以生态农业观光为基础,以温泉休闲、养生文化为主线,满族风情文化为底蕴,营造了古朴与时尚完美结合的温泉养生度假环境,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 

  2、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成果显著,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致富 

  我省各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成效显著。吸纳就业,据测算,全省乡村旅游吸纳就业约30万人;促进农民增收,松原56%“农家乐”营业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和龙的金达莱村通过灾后重建发展乡村旅游,全面改善了农村面貌;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流、人流和物流,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的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的转变,促进了我省农村对外开放 

  3、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一个新型产业领域已初见雏形 

  2007年,省旅游局、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2010年,省农委、省旅游局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省旅游局会同省建设厅,启动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工作。各地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也高度重视,松原市出台了《松原市“农家乐”接待户示范评定标准(试行)》,吉林市制定了乡村旅游创建计划和政策,延边州、通化市等地把过去小的旅游活动项目发展到颇具规模的旅游景点,有条件的市县都把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发展有机结合,一个新兴的产业领域正在形成。 

  4、形成了四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 

  一是城市依托型。主要依托城市,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需求。二是景区带动型。主要是以旅游景区为核心,吸引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三是农业观光型。主要是以农业、农村等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融合科技元素,满足游客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四是民俗特色型。主要是以民俗村镇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康体娱乐、学习研究。 

  虽然,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我省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市场培育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政出多门,政策支持合力有限。二是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产品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接待规模小,淡旺季明显。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相关旅游知识和专业训练,标准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服务和管理亟待加强。四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没有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具有吉林特色的乡村旅游名牌产品,具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突出。 

  二、外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经验 

  从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来看,一些省(区)都将其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部分省(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 

  1、强化组织领导 

  四川省明确提出以“农家乐”为品牌形象,发展乡村旅游。2009年四川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评定和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等级评定工作,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湖北省建立了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主持,省直15个相关部门参加。在此基础上,设立省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工作办公室,由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明确专人参加,办公室设在省旅游局,负责处理全省旅游名镇名村创建的日常工作。 

  2、部门配合,资金扶持 

  湖北省政府建立了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创建专项资金,由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各安排一定规模的创建专项资金。其中旅游名镇创建扶持资金每镇每年200万元,连续扶持3年;旅游名村创建扶持资金每村每年25万元,连续扶持4年。四川省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每年专列乡村旅游培训经费,采取送教材上门方式,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培训,2005-2010年,四川省各级政府累计投入培训经费500余万元。 

  3、科学规划,统筹协调 

  四川省编制了《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报告》,在产业定位、战略部署、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克服农民自发办旅游造成的重复建设、简单模仿、削价竞争等不利因素,打造以景区为龙头、特色业态为骨干、农家乐休闲为补充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4、标准引领,规范管理 

  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评定标准》、《四川省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评定标准》等相关标准。湖北省先后印发了《湖北旅游名镇创建评定标准》及《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评定标准及办法》。 

  三、加快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吉林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依托产业,打造一批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农村示范点。依托现有各市州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产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助农、农旅比翼耦合式的发展模式。二是依托城市,打造一批休闲、体验、娱乐以及“过大年”品牌。依托我省九个地级市,以距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区域为重点,迎合“22度的夏天”和“到吉林过大年”等旅游品牌,在城市周边及交通要道、公路沿线,建设一批具有接待功能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对四平、辽源等旅游资源相对缺乏,且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更要加大力度发展乡村旅游。三是突出特色,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村)。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旅游小镇(村)。选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镇(村),突出民族特色,建设或恢复建设一批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特色旅游小镇(村)、古镇(村)。建设一批休闲娱乐旅游小镇(村)。在城市周边,面对城市中高收入阶层,建设集特色餐饮、西式餐饮、酒吧、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满足年轻人休闲需求的娱乐型小镇。 

  2、加强领导,凝聚乡村旅游发展合力 

  为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建议成立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单位由旅游、农业、林业、国土、水利、文化、建设、发改、财政等部门组成,负责乡村旅游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协调处理乡村旅游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旅游局,负责全省乡村旅游日常事务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应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主要领导应亲自挂帅,结合新农村建设,创建一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示范村、农家乐经营户、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乡村旅小镇(村)等系列乡村旅游产品。 

  3、统一规划,科学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持续利用的要求,将涉及农业、旅游、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规划进行整合,依托我省农业发展基础、旅游资源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制订《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我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各县区要在全省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编制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点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 

  4、加大投入,积极筹措乡村旅游发展资金 

  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民再就业培训资金等有关农业、农村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将农业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捆绑起来,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国内外各金融机构探索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方式投资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以自有房产、果园、林场等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 

  5制定标准,提升吉林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制定吉林乡村旅游示范点服务质量标准、旅游示范镇(村)标准、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乡村旅游示范区标准等,规范吉林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中长期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农民进行专业培训,规范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味和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