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0年决策参考

2010年第38期(总第300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04 09:31:00
  • 字体: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工业基础良好,特别是国务院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省的装备制造、汽车、石化、钢铁等传统工业重换生机,但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结构调整,要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再度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加快发展与工业相关的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等行业,促使经济结构优化。 

  一、加深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为企业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和提升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上档次必须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方式越来越简捷,不断出现新的产业形态,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近些年,全国服务业投资增长迅速,“十五”期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近60%。服务业对吸纳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大,目前,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2.5亿人,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消费和改善群众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全国从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间,服务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高于GDP的年均9.4%的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由78年的23.7%提高到2006年的39.4% 

  目前我省正处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必须立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根据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从1956年以前的一、二、三的顺序,到1957年后国家建设东北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转变为二、一、三的顺序,但农业比重还是相当大,仅次于工业,服务业很弱。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到1991年开始转变为二、三、一的顺序,但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十多年来,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服务业比重开始不断上升,2009年,全省GDP 720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第二产业占47.7%,第三产业占38%,第一产业占14.3%,第三产业虽然不断越升,但第二产业仍然占居很大的比重,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经济发达省份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北京市2009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4.7%,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的75.8%,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5.3%,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占据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上海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生产性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约15万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已占到现代服务业的一半以上。   

  二、我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方面 

  1、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产业。根据新型工业的发展,加快科技研发,改造传统产业,建立新型工业体系,通过科技研发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工业的发展和壮大,跟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要实施建设科技吉林工程计划,推动我省工业科技进步。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进国内外前沿科学技术。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为主体,与中科院、农科院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全省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平台、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标准服务体系,形成连续性的自主创新成果,提高技术含量。力争科技服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较高水平。 

  2、强力推进信息服务产业。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嫁接,加快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企业,形成一批骨干软件开发集团。推进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开发互联网增殖服务,拓展多媒体服务领域,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电子认证体系和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使吉林省的产业形象世界知名。 

  3、全面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整合全省物流运输、商品信息、存储配送等资源,培育一批大型、信誉度高、信息化强的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建立与我省工业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汽车、农产品、医药、化工等一批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促进物流服务产业的网络化,实现费用降低,信息通畅,带动我省制造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 

  4、发展商务服务产业。培育和吸引一批大型会展、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服务人才,按照服务业的专业分工和国际标准,发展法律、会计、证券运营、评估代理、工商咨询等专业性服务机构。鼓励发展与我省制造业相配套的商务性服务企业,形成一批国际化的商务服务知名品牌和企业集团,特别要发展和壮大特色会展服务产业,通过会展服务,加大招商引资、推介产品、宣传吉林。 、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推进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各种新型金融机构,加快推行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等综合类金融服务。加快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组建区域性或全省性商业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组建步伐,推进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改革,有效利用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准入政策,促进和支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支持证券企业积极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培育形成我省证券公司的行业竞争优势。大力开发面向企业的责任保险、农业保险、企业年金和团体健康保险等新产品,加快推动保险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领域,拓展保险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涉农服务业。农业是我省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培育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的潜力巨大。围绕涉农服务业内容丰富,重点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对壮大农业将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5

      6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1、进一步深化服务行业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照国家电信、铁路、民航、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鼓励全面竞争,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的管理政策,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对隶属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要进行分类改革,能脱钩的尽快脱钩。在国企改革过程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与国有企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特别是物流、信息、商务、会展等服务业,允许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加快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创造高效、有序、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 

  2、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扶持力度。政府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高标准的生产服务环境,各级财政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金,对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实行财政补助和信贷贴息政策。 

  3、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扶持力度。切实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扶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最大限度地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在税收所得上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 

  4、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服务外包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大力扶持的“阳光产业”,并且作为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家已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等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我省虽榜上无名,但要加快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及聘请各类人才,特别要利用好东北亚经贸博览会和长吉图先导区的各项政策和机会,加快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审批等方面实行绿色通道,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参加境外展览、展销活动,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快速发展,按照有关外经贸政策规定给予支持。 

  5、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用地支持。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优先安排用地计划。 

  6、拓宽生产性服务业投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拓展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筹资渠道。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省财政根据财力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逐年适当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投入,重点引导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项目示范以及重大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