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09年决策参考

2009年第40期(总第254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1-24 15:54:00
  • 字体: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调研报告 

 

 

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经济贸易区和投资合作中心,是由中哈两国首脑共同促成的国家战略项目,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2005年7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两国政府签订正式协议,决定启动合作中心建设。 

一、基本情况 

1.管理体制 

2004年9月两国政府签署合作中心框架协议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合作中心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外经贸厅。2005年底,自治区授权伊犁州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合作中心管理委员会(与霍尔果斯口岸管理委员会为一套领导,两块牌子)具体操作合作中心建设管理事宜。2007424日,经自治区同意,由伊犁州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农四师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投资0.5亿元注册成立了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日常的合作中心开发建设工作。哈萨克斯坦方面成立了由哈国工贸部为首的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国家控股公司,专项负责项目的推进具体事宜。 

2.经验做法 

霍尔果斯边贸出口以我国长线产品为主,出口的70%以上为工业制成品,包括建材、食品、鞋、纺织品、服装及家具、家电、车辆、机电设备、丝制品、纸张等,大多是中国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的过境货物。进口的货物则是邻国的石油及石油制品、煤炭及煤层气等战略性资源。自治区层面有一个“对外不宣、多做少说”的不成文规定,就是放手让边贸企业去干,利用别人的能源,加工别人的资源,抢占别人的市场。以贸带工、以贸促农,眼睛紧紧盯住邻国市场,他们缺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带动了当地加工业和农牧业向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同时发展旅游购物贸易,为扩大边贸出口,新疆把旅游购物贸易业务纳入边贸的管理范围。在乌鲁木齐市内设有二类边贸口岸,旅客不用到边境,在市内就可以成交边贸进出口,可以直接用美元或人民币现金支付。 

二、合作中心总体规划目标 

1.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在综合分析口岸的区位特殊性、流动人口和通勤人口所占比例较大等因素,规划确定口岸总人口为:近期2010年总人口10万人,远期2020年总人口2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21平方公里(除去河流面积),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 

2.空间结构 

霍尔果斯口岸的城市总体结构为:“三心、三组团”,三心为“一主两副”的城市中心,在北部形成一个城市主中心,在南部形成一个城市副中心,在62团团部形成一个城市副中心;三个组团,即北部核心组团、南部工业组团、东部62团城镇组团。结合规划用地布局特点,口岸划分为四个功能区:生活服务区(城市核心综合功能区)、商贸物流区(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区)、进出口加工区(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区配套区)、外向型特色农业区。 

3.发展定位 

合作中心总体规划确定了合作中心的功能定位为霍尔果斯中亚贸易城和欧亚国际采购中心。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一个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基地。它是与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直接展开全面经济合作的桥梁。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国际交流的对外窗口,它将体现国家风貌,促进国际之间的文化交往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实现贸易合作的示范区,是我国与中亚各国有效地开展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中国西部最具活力与魅力的经济新区。 

4.发展模式 

1)外贸主导 

发展国际贸易是合作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和出发点,也是口岸城市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明智选择。在对多种国际贸易形式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合作中心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保税这一国际贸易的政策优势,发展商品交易、展示、分拨、收购出口、代理等多种国际贸易形式,使合作中心逐渐向自由贸易区转变。 

2)港区联动 

港区联动是实现合作中心和口岸经济共同发展内生的客观要求,是一种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安排,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临港和口岸保税区的主要发展模式。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港区联动”属于协同的概念,是合作中心与口岸两个子系统整体协同的组织过程,体现了合作中心与口岸在区域、资产、信息、业务等方面的联动发展,可以通过“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得以实现。 

3)产业配套 

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等一些灵活的贸易方式在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中国国内大量的出口加工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合作中心在发展交易、展示、分拨、收购出口、代理等多种国际贸易形式的同时,应加快与配套出口加工区的协作,使国际贸易链更趋完善。 

4)物流支撑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它是从国际贸易领域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撑,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要求以有效的国际物流作为保证和支持。 

三、实施措施 

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是合作中心有序建设的有效保障,为了让合作中心能按规划预期目标实施,真正形成“繁荣、开放、活力”的自由贸易区,实施措施如下: 

1.营销推进、品牌效应 

作为西部边陲的陆路口岸,霍尔果斯的合作中心发展固然有其政策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口岸优势和区域经济互补等诸多优势,但是,由于哈萨克斯坦以及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难以套用经济发达地区或国际性大型港口城市所采用的自然生长这种被动发展模式。因此,借鉴市场营销学原理,积极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营销策略成为合作中心启动开发的必然选择,争取在短期内形成霍尔果斯合作中心自由贸易的品牌效应、国际知名度,推动合作中心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 

2.利用优势、壮大产业 

霍尔果斯口岸离哈萨克斯坦境内最近的城市仅有35公里。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为载体,大力发展“大边贸”和加工贸易业,是对传统边贸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和跨越。边贸进出口单靠过货不是长远之计。要以贸带工,以工促贸。发展“大边贸”通过比较优势和品牌来获得大产业的支撑,尤其是要促进边境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两国的优势生产要素在这一自由贸易区尽量升值,获得足够大的国际竞争力,创造财富,在固边的基础上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3.分期建设、滚动开发 

合作中心开发应结合对外交通联系条件,实施分期建设、成片开发的策略。国际商贸区从最南端由南至北拓展,国际物流区在北部依序完善,总体呈带状滚动开发。合作中心开发建设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各阶段开发用地应相对完整,商贸区和物流区基本保持平行推进、功能互补的关系。合作中心一期开发用地约1.8平方公里,二期新增1平方公里,三期基本完成覆盖全区范围的开发建设。 

                        

作者: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开放处 

责编:陶思佳 胡大鹏